《煮酒探西游》书评

[复制链接]
查看: 11597   回复: 0
发表于 2019-9-16 1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书,在网络上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后来干脆就买本来看。
       下面是作者的开篇: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

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如:

1.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连玉皇大帝、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他,可为什么后来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呢?

2. 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取回经来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真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吗?

3.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完全可以飞到西天把经书取来,为什么还要慢慢吞吞地走过去呢,难道不嫌麻烦么?

4. 孙悟空被关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49日也没有烧死。可为什么差点被红孩儿吐的一把火给烧死了?

5. 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那么,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呢?

6. 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那么,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万神的主宰呢?

7. 唐僧既然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他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的屁滚尿流?

8. 妖怪们为什么都盯着要吃唐僧肉?他们究竟凭什么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为什么就没有任何一个妖怪对此产生怀疑呢?

9. 妖精抓到唐僧后,总是不急着吃掉,他们究竟在等什么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急性子抢了就咬一口吃的?

等等。这么多的矛盾、硬伤,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比比皆是。作者解释得了吗?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西游记》的作者会有那么弱智吗? 我们通观西游记全书,发现这些矛盾并不是简单的笔误,而分明是作者重点刻意描写的对象。

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作者在有意巧设机关,故意写出一个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西游故事,为我们出了一个天大的“谜语”,就看我们是否能够猜中谜底。

作者的布局功夫之高,乃世所罕见。其实,解谜的“玄机”就隐藏在小说《西游记》的原文之中。这些矛盾都是有解的,只是多数读者都没有认真看而已。

我们把全书中所有矛盾的地方联系起来看,都可以根据原著所给出的依据,而将其中的玄机一一破译开来!!!

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下面,我将采用逻辑推理的手法, 重新解读《西游记》。


下面是豆瓣“bartender_GGG”写得比较精妙的一篇评论:


最近拜读了吴闲云先生的一本小书。说是“小书”,是因为篇幅上来说,此书不长;但是若从书籍的精彩和给我的启发来说,绝对是非常大的。这本“小书”——《煮酒探西游》,原名是《西游记未解之谜》。顾名思义,书中写的是《西游记》里大家觉得有漏洞矛盾的地方,然后给出作者自己的解释。人们常说“一千个人有一个人哈姆雷特”,同一本书让不用的人来评论解释,当然是会有百家之言,不同的看法。但是之所以我看到这本书会很有兴奋之感,是因为我觉得吴先生给出的解释合情合理,找出的依据也是从原著里面取得的,各种推理论证也是丝丝相扣,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坦白说,在通读此书之前,我个人认为《西游记》是四大名著里面写的最差劲的,因为逻辑结构硬伤太多,人物过于脸谱化,缺乏立体感。这些缺点如果统统用“《西游记》只是一部神怪小说,书中写的都是神仙妖魔”的理由来解释的话,那么我认为《西游记》最多只是一部有趣的书,把它列入明朝四大奇书和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里面,实在是高抬了。不过经过《煮酒探西游》里的论证,让我觉得《西游记》根本就是一部逻辑相当严密,人物塑造复杂,厚重有深度的小说,它的亮点不仅仅只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神话故事的精彩描写。
      

比如,《西游记》里面到底是“取经”还是“传经”?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中作者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是如来自己要传经,“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那么既然是要自己传经,为什么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佛祖不把经书带去东土大唐,亲自念经诵佛呢?你不是要普度众人,劝人为善的么?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为什么非要唐僧师徒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到你西牛贺州取经呢?有人用“作秀论”来解释,如果不历经艰险,显示不出诚心,这也是电视剧版的《西游记》里给出的解释。但是大家请注意!那是在拍电视啊!人家关心的是什么?收视率!拍清朝正剧的,能在太后寝宫里面挂上个柳永的《雨霖铃》。在古代,只有妓院里面会挂那个啊!太后寝宫里面挂的应该是先祖遗训!所以可见电视剧里面的错误改编是很多的,然而因为其广泛传播的影响,对很多人都有了先入为主的影响。在吴闲云先生的书里面,提出了“斗争论”:为什么不是佛祖送经书给东土大唐?因为那里是道派的地盘,你这便是直接抢地盘,操人家饭碗!所以是要“寻一个善信,来我处求取真经”。这是他们自己来要的,不关我事哦!可能大家对这样的解释不大接受,觉得这与平时大家心里神佛的传统形象相差太远。不过大家仔细想一想,无论是道还是佛,劝你入他门下是干什么?就是为了勉汝善行么?会不会是盯着你口袋里面那几个香火钱啊?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不能细说,不过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中国,宗教只是宗教,它确实是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不过中国人骨子里对佛和道有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统治中国文化,人民思想的,其实一直都是儒家思想,佛和道在中国并没有像清真教在穆斯林国家或者基督教在欧洲那样,对人民从思想上形成真正统治力!那么把握住《西游记》是如来要“传经”,而不是唐僧要“取经”,才能不被后面取经过程中精彩的故事所误导,陷入局部而丢失大局。


另外,大家看电视版的《西游记》中“大闹天宫”这一回,都是觉得孙悟空神通广大,天庭之中无人能敌,十万天兵视之为无物,玉皇大帝都被吓得钻桌子了!其实这也是误导!原著里面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认真研读下原著里面对这一故事的描写,理性客观的分析下作者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底是要表现什么,是不是就要表现孙悟空神通广大,手段厉害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作者写到后面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路上总是斗不过一些妖怪呢?这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光子,留下个如此大的逻辑漏洞么?其实不然!因为大闹天宫的故事主旨根本不在表现孙悟空的威猛厉害。如果真是这样,本回直接取名“美猴王横扫天庭”不是更贴切,更过瘾么?不过吴承恩先生用的是一个“闹”字!这就是表现大家风范,用字精准的地方!什么是“闹”?是不是非得身怀绝技,无人能敌才能闹?不!其实只要你不怕死就能闹!也就是你不怕惹事之后的后果,你就能闹!俗话说的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大闹天宫到底是要写什么呢?
      

以上说了许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因为平时电视剧版《西游记》的影响,或者是虽然读过原著,不过却不仔细推敲,一旦遇到难以解释的地方便用“写的是神怪,常理无法理解”来解释,那么大家永远都读不懂《西游记》,它也永远要在四大名著里面垫底。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吴闲云先生的《煮酒探西游》,很有趣,很精彩的一本书。就算是你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认同书中所说,应该还是会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本人才疏学浅,不敢随便狂妄,一下点评四部巨著。不过在对几部书的阅读里面,倒也是有些心得体会,想要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和有兴趣的人一起探讨探讨。《水浒传》基本比较像人物传记,而且结构上也是没什么大问题;《三国演义》里面就不怎么埋暗线,藏包袱,每次有个什么事情,罗贯中都会说出来给大家听:某某假意应声答应,出了帐房暗自思忖......然后一直顺着写,所以大家看着都很明白;《红楼梦》毫无疑问是四部书里面最火的书,研究它的人很多,甚至是有一门“红学”。曹先生喜欢埋暗线,藏包袱,一般都是用谐音的手法,而且埋了个包袱还故意留出线索,让你去想,去看,去探究;《西游记》里也是埋暗线,藏包袱了,不过作者埋得很深,藏的很巧,轻易是看不出来的,曹先生是用谐音,而吴先生则是故意留下很明显的逻辑错误,让你看到错误了去想,去看,去探究。可惜很多人往往看到错误并没有用心探究,直接归于“这是神怪小说,神仙法力无边,常理没法理解”的理由。我想这也是大家普遍觉得《西游记》说不通的地方太多的原因。也就是说你到底是要把《西游记》当成一部什么小说看?如果仅仅是神怪小说,那么这“四大名著”的帽子,是不是太重了啊?
      

现在回头再品《西游记》,觉得此书读起来很累,因为你看到的对话里面有可能是说真话,也有可能是在说假话,而且作者还不会明确告诉你这到底是什么话,还要你自己去推敲,去分析。那么如何推敲分析呢?看一个人,不仅要看说了什么,还要看做了什么,语言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推知本意。而且原著里面是有很多诗词的。很多人有跳过诗词的习惯,只看情节发展。这样就只能把《西游记》当故事读,因为很多暗线都是在那些诗词里面的遣词用字里面表现出来!所以说大家读书,还是要仔细谨慎。你说这样读一部长篇章回小说累不累?不过我还是觉得很值得读,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还是收起网页,游戏之类,好好品读下我们中华文化之中的经典!
        

最后再回答下题目的问题,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个人看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平心而论,《西游记》虽然略逊于《红楼梦》,不过应该是在《三国》,《水浒》之上。

豆瓣另一位“smalldie”写的,自己专门又去买《妖眼看西游》来看:


    一瓢冷水
       《煮酒探西游》和《妖眼看西游》都是一路货色,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如果就想要点乐子,不妨一读,如果把这两本当正经书读,那可就大事不好了。

       《西游记》我还是认为应该从吴承恩的创作动机上分析整个故事的意图。

       明朝嘉靖皇帝极度沉迷求仙长生,当时的社会状况上行下效得非常过分,社会风气不好。另外,吴承恩经历过官场,而嘉靖年间的党争非常激烈凶险。这两个原因对他创作西游记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是尊奉道教到了极度不良的程度,他未必会采用玄奘取经的素材作为故事基础。正因为如此,才凸现他是一个有社会良知的文艺创作者。在嘉靖帝期间,西游记被列为禁书,也足可以显示其内容和立意是多么让嘉靖难以忍受。故事的大体立意还是借佛贬道,这也是《西游记》的时代意义。

      再者,我不相信身为人类的文学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决不犯错,故事的逻辑性出问题也没什么不正常。而且古代人的一些做法、想法,不是用现在人的逻辑就能分析得通的,很多时候有时代特殊性。(例如《水浒》中施恩开黑店,收保护费,按现在说是非法的,上下文很多地方和武松人品就都说不通了,但宋代施恩的做法是合法的。疑问也就不存在了。)而且经过好几百年的流传,现存版本怎么能保证和原著毫无偏差。所以在字面上来回分析真有点吃饱了撑的,属于过度阐释。

       也不能白白的说吴闲云牵强附会,举个例子。他分析唐僧并非殷温娇和陈光蕊的孩子。原著中从殷温娇抛绣球,到和陈光蕊结婚、怀孕,还有路程的时间长短,还有殷温娇说的话,确实都存在质疑。殷温娇屈辱的和杀夫仇人刘洪共同生活了十八年,竟然还没下手报仇,吴断定殷温娇和刘洪是原配夫妻。又因为南极星君说襁褓中的唐僧是殷刘夫妇的灾星,所以殷温娇把孩子丢在江里让其自生自灭。

       ——我的疑问是,前面吴闲云的假设都能讲得通,到了殷温娇丢孩子这里就不通了。既然殷温娇怕这孩子日后成为他们的灾星,丢了就丢了吧,还写什么血书呢?出于母亲的慈悲,又出于扔掉灾星远离祸事的心理,就算写血书,何必写上你爸陈光蕊被刘洪所杀,你要来报仇啊这些话呢?也不知道这是要避灾星,还是招灾星。或许他们这等偏执狂的解析者们总会搬出来事中玄妙都是观音这个幕后黑手所致。那我无话可说。

       偏执狂的态度还很强硬。吴说道:“其实,如来佛就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是一个人。这个是有确凿证据的,我们以后自然会讲到。”

        ——那些正正经经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一些含混不清的史实时都不敢说,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是有确凿证据的。吴闲云不过是在原著的字面上来回附会罢了,怎么就有确凿证据了呢?赶上我这样逆反心理强的,不愿意顺受的人,自然不想被强塞一些观点和道理,对其态度异常反感。



       其实看着吴闲云分析唐僧杀了生父刘洪,只能让我想起电视剧《武林外传》秀才要当作家出书那一集。嘴上常挂“我上面有人”的不良女书商,对设想的故事娓娓道来:金笔书生和芙蓉女侠打了一半又好了,芙蓉女侠怀上了金笔书生的孩子。

郭芙蓉:啊~这合适吗?
吕秀才:合适合适,读者喜欢。
女书商:为了那个倒霉的孩子,女侠足足怀了十年零八个月。
白展堂:哎呀,那还是人吗?
女书商:当然不是人,是魔,混世人魔,在他出生的同时,芙蓉女侠就难产而死,金笔书生被那个孩子活活咬死了。
白展堂:那咬死之后呢?
女书商:哪~卖点来了吧,卖点来了吧!有人追看了吧!

      这么扯贫的喜剧段子,和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有什么差别吗?



      有两个问题需要讲清楚。首先吴闲云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其次从读者或学者角度分析《西游记》需要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因为现在谁也无法确定吴承恩在具体创作时是怎么想的,所以分析的时候只能假设,但吴闲云的分析是笃定口吻。

      正文中我说了,文学家也是人,小说在逻辑上出问题也很常见。小说内容有时代特殊性。流传到今的版本和原著初始稿是否一致存在疑问。也就是说,以吴闲云的分析方式,认定小说作者全文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认定现今版本和原著初始稿完全一致,无视几百年的时间差。

       在这样的一个完全不能确准的基础上,以笃定的口吻分析古人的作品,怎么能让人信服?

       如果说,这是一本导人励志的书,我没有任何疑义。但如果以此种解释认定就是吴承恩的创作初衷,那我不能认同。

       如果《西游记》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道数学题那就容易解答了。人文学科小说有作者的创作初衷,读者有自己的理解,经过历史演变有时代面貌,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

       吴闲云是个人角度分析《西游记》,并不是文本再创造,因为他没在小说文本上创造什么,如果说再创造了什么,我只看到了他对小说主题、意图再创造。分析和文本、主题再创造是两码事。

       我很注重作者,也没忽视文本本身。但不能否认,文本是作者创造的事实,它具有个人感情色彩,时代特色性、局限性,还有创作手法和规则,还要加上作者所处时代常用的创作手法和规则。

       比如殷温娇抛绣球招婚的事情。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手法,小人物撞上大运。此种手法是为了迎合读者群的平民心理。喜闻乐见。但无论中外,古典小说常常在创作规则上有各式各样的漏洞。估计创作者本人也知道不能自圆其说,但规则手法不先进严谨,也是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求无伤大雅即可。这种漏洞随着小说本身流传至今,在分析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

       既然是分析,难道不要求严谨认真态度谦虚吗?《妖眼看西游》和《煮酒探西游》两个作者口吻都笃定得要命。我还是那句话,就算是正牌儿的历史学家都不敢这么说。都是一家之言,小说可作多解,怎么就一定是怎样的呢?我斥责的是吴闲云的治学态度,不是他的猜测。

       至于如果吴闲云的口吻换作“我猜测、我也不太清楚、我也很怀疑”是不是还有人看,我无法回答。我不能代表广大读者,同样你也不能啊。

       “最后的最后 我十分不赞同你说的“不能以笃定的口吻分析古人作品” 因为你把这句话念三遍 你就能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谬论了 ”

        ——请不要断章取义,我的整句话是:在这样的一个完全不能确准的基础上,以笃定的口吻分析古人的作品,不能让人信服。

       所谓一个完全不能确准的基础我已经说过两次了,如果你还不清楚,我也没办法。

       个人评价:

        有争论才是好书,这两本书是我读得最快的,《西游记》也看过很多遍。小说多少是有些逻辑错误的,就连金庸也不例外,早期的版本,在我心中是经典;到后期买了修订版,反而有些上当的感觉。又去买未修定的老版。金庸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是古人。名著是能引起万千解读的,《西游记》也是如此。强烈推荐这两本书:《煮酒探西游》和《妖眼看西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8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