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眼看西游》书评

[复制链接]
查看: 11212   回复: 0
发表于 2019-9-14 17: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密切围绕中国古典名著小说《西游记》而产生的半札记半小说体的书。本书的特点有四:
       ① 首创“西游编年史”,按年代分类西游的事件,形式特殊。重新梳理被人误读的西游十四年取经过程,并且辅以表格,插图,复原图,也是首创。
       ② 观点独特,尊妖魔而轻取经团队,喜将那些性格各异,心思不同的妖魔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取景团队则淡化为一个西游路上的背景,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有关妖魔的历史,一本妖魔私人问题史。
       ③ 对于取经团内部,是“尊八戒、轻三藏、贬猴子,忽略沙僧”的一个概念,彻底颠覆那个“意志坚定”的三藏,那个“英雄正义”猴子,还它们一个文本中的真实面目。
       ④ 用通俗的形式来写学术推理,用严谨的态度来写一本《西游记》的导读,每一句话都有文本支持,西游记本就是黑色幽默之杰作,复原其本色,定对古典文化的普及有积极的作用。
       这是一本很是正经的闲书,书中以轻松幽默的笔法,或揭秘《西游记》四百年以来的谜题,或梳理人们对于印象中《西游记》中的误读,或以一家之言而发表对《西游记》的独家看法。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却又是易读而不艰涩的:大家或可将其当做古代的推理小说来读,又可当做一部《西游记》的编年史来看,更可以当做一本有关于《西游记》的读书笔记来瞧。


       这是豆瓣“瘦猪”的评价     
       妖眼乎?法眼乎?

       小时候看白话西游,盼望妖怪们一个比一个厉害,那样就更有热闹看了。有时也暗自替猴子可惜,不如卖个破绽,让妖怪吃了三藏,省得天天吃力不讨好。但即使猴子有心,那些妖怪也吃不着三藏。妖怪的确怪,到嘴的肉毫无例外地弄飞了,叫人疑心,是不是佛祖事先下了通知:“尔等若真的吃了唐僧,就将你们打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投胎转世。”

       也看过不同版本的西游小人书。小人书大致有两类,一类接近动画片《大闹天宫》,美猴王俊美异常,连各式妖怪都带着几分美丽;另一类相反,猴子就是从动物园逃出来的,那条虎皮裙象是从路过的老农身上硬扒下来的。妖怪就别提了。大雷音寺画得跟我看过的破庙差不多。奇怪的是,后一种印象深,也不知道为啥。

       那时我顶烦京剧了,居然一动不动地看完了京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再大一点,听到了“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的说法,于是又想法找来三国,磕磕绊绊地读完了。没多少好印象,和西游没法比。在一个非常热爱热闹的少年眼里,三国磨磨唧唧,不分敌我,加之有几百口子的,有着名和字的谋士,乱套而不热闹。西游呢,打妖怪虽然有公式可求,但妖怪却是日新月异,法宝接连升级,叫人神往。

       后来也翻过几本后西游、西游补之类的书,如同鸡肋。两年前,有刘勃的《小话西游》,读之惊为天人。今又见穆鸿逸的《妖眼看西游》,复惊。能写出此二者滋味者,必令西游作者引为知己、令读者击掌叫绝!

       单说穆氏《妖眼看西游》。穆氏以西游时间为线,贯穿“四公案”,独辟蹊径,将西游里的疑问、矛盾和悬案,抽丝剥茧,得出意外答案而竟能自圆其说,可作另一独立的《西游记》!还是西游的人物、西游的故事,穆氏一改,清蒸鱼变水煮鱼,滋味大不相同了。在穆氏那里,鱼肉不是主料,胡椒花椒辣椒才是真正的有嚼头的食物!正是这些不引人注意的作料,左右了鱼味:细细品味分布在西游里大大小小的问题,才能读透西游,尝到穆氏招牌的真滋味。例如小到象葱花的猴子的“小喏、肥喏”、八戒的“性取向”、沙僧的“禅杖”、和白龙马的“尿”等诸多细节,穆氏不惜笔力,深耕细作,读之的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猴子历来是正面人物,虽然被三藏解放后武功折损过半(穆氏在书中解释了原因),但仍保持着遇见妖怪高喊“买卖来了”的好战本色。然而到天庭求援,一声“肥喏”之后,猴子竟作起了歌功颂德的和谐诗,令人大跌眼镜。八戒一贯是见了姑娘走不动路的主儿,穆氏却以文字学、民俗学、测字术方面推断这个猪刚鬣因生计问题被男同性恋的妖怪包养过。此结论令人喷饭之余,不得不佩服穆氏想象力之强,学识之厚。如此好玩好看的文字几乎遍布全书,四百页读完,不禁叹道,若西游的作者和穆氏相逢,不知当浮几大白!亦不知当笑倒、绝倒几回也!

       世间的书,分闲书正书。正书如诤友畏友师友,久读而觉其累人,所以不可不读亦不可久读。闲书如逸友酒友票友,久读而觉其放浪,所以不可久读亦不可不读。二者能兼得者,幸甚。拜时代所赐,兼得者的书越来越多了。《妖眼看西游》是其中一本。穆氏在文本范围内研究西游,可谓独破藩篱,能于水帘洞里见桃花洞,妖怪眼里现法眼。你读西游时产生的疑问,穆氏都一一分析作答,包括你不曾想到的问题。穆氏之用心,细微到一豆一饭;用力,详尽到例证出处。虽一家之言,能汇百家之萃。穆氏呕血至此,皆因对西游的深爱深知。“除了专门用功于此书的人,不会有人在意整个西行十四年的过程,是多么的荒凉与寂寞。”但在喜爱者的眼里,“看不见漫天风沙,只见静美的桃花,亦看不见万险千魔,只见妖娆的烟火。这其实是一种濠上的乐趣。”诚哉斯言,于人、于物、于事,还是于书,你爱的,就去尽力去爱;你恨的,就尽力去恨,不要畏手畏脚、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地活着。穆氏说,是妖怪就要做妖怪的事,“正经的作恶,有尊严的作恶,哪怕只恶那么一次,也对得起自己的这段妖怪生涯了!”可惜,妖怪的世界不像妖怪;神仙的世界不像神仙;人类的世界就更不堪了。所以读西游,竟能读出妖怪的可爱,神仙的可憎,真绝妙讽刺也!

       穆氏将西游一路上的神仙、妖怪重新“拼骨成图”,大胆猜测小心论证,便有了耳目一新的西游。所谓“妖眼看西游”,实则欲现西游真相也。穆氏关于西游主旨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断深得我心,这其实也是穆氏解释西游的依据。穆氏一再强调他的解读是文本意义上的,但也有很多穿凿、勉强的地方。例如论及真假猴王,他以为只要看看两个猴子的铁棒就能分辨,铁棒上有“如意金箍棒”为真,无者为假。这里他犯了以“假如”推导“如果”的错误,因为假猴王的铁棒,和“如意金箍棒”一样,穆氏推测都是太上老君打造的,既然制造者也是造假者,他完全可以再刻上那几个字。穆氏对西游是修道之书的说法不以为然,若明眼人看去,西游一书大体上还是符合什么“玉液还丹”的理论的。这就又回到了穆氏所说书籍的“无之以为用”理论了,穆氏不也依此“看西游”么?

       以前看封神看西游看古希腊神话,搞不懂那些神仙放着神仙日子不过,偏偏无事生非,打作一团。原来是“不专明鬼,”啊。穆氏说,“西游只是个残酷的游戏,以天地始,以成佛终,看上去很美,但滴滴是泪。”如此看来,写下智慧风趣文字的穆氏,原来有悲剧情结。难怪每章节的题目和副标题引用的古诗词都带着淡淡的惆怅,这也是以文存身者所难免的吧。我亦读到会心时,“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之处,满眼居然“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也就明白了为啥画面丑陋的那本小人书印象会这么深。

       这是豆瓣“ppg”的评价     
       有关“阴谋论”的几句牢骚


       必须承认我写这篇东西可能很不客观,原因是毫无思想准备的状况下发现作者从一开头就在黑菩提老祖。他黑太上老君我是无所谓的,但是作为悟空的热爱者,我实在不大能够接受将菩提老祖放在一个阴谋始作俑者的位子上,去看整部西游开头充满悲壮意味的出生——授徒——大闹天宫。他传授了猴子看家防身争取自由的硬件本领,却无法告诉他天庭人世都其实充满无奈,纯粹的自由单靠“斗、战、胜”是争取不来的。很多人研究过须菩提的真实身份,各种猜测都有,比如有人说他和如来应该是师兄弟或师徒的关系,也有人联系《封神演义》猜测他来自西方教,当然从行事做派来看,他是一派道教风范。不管归属为何,我还是愿意相信即便天上人世都充满功利色彩,却总还是有一些人宁愿寄情于山水、独善其身而远离政治斗争;在西游中,须菩提比如来、观音、天庭诸神,甚至悟空、三藏都更像是这一类人。

       当然看到后来我释然了,因为他不仅黑须菩提和太上老君,他对猴子三藏没有什么好言论,天庭地府一干人等自不必说,他甚至连人畜无害的小白龙也要来黑上一黑,说他竟然是靠“爸爸”的力量抢了小鼍龙的好差事,才踏上了取经路。及至最后一章,作者论证西游版本,立论根本就是这本小说看上去是一部拼凑之作,前后矛盾之处甚多,语言也较混乱,换言之,连这本书本身,作者也没有带着欣赏的心情去读。

       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很多人爱读西游是因为角色可爱,很多人爱猴子,也有一些人喜欢看故事,当然还有很多人喜欢里面那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调调。坦白讲《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文本我也觉得远远比不上其他很多章回体或话本小说,但像这位作者这样既不爱人物、也不爱文本,更加觉得所谓“幻灭”观点是书商在拼凑时硬加上去吸引眼球的,那么他读西游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神奇的是,他不仅读了,而且读的比一般人都更仔细,对文本的探究几乎到了钻牛角尖的程度,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他最开始读书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啊?

       前面提到版本说的部分,我倒觉得是这本书最好的一部分,虽然读来没有阴谋论部分抓人,但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导出的结论也很自然。再次证明这位作者真的下了苦功研究《西游记》,读过非常多不同的版本。

       多年以来,关于《西游记》的评论文字层出不穷,很多人都在往阴谋论的路子上靠,观点的差别只在于主角和团体的不同。这些观点乍一看新鲜,仔细推敲其实都是有漏洞的,而且每个人依照同一个文本生出不同的联想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对错之说。可是无一例外的,在所有这些阴谋体系里,取经团成员全部变成了大背景里的小棋子,并且因为这种地位的突降,致使他们变得面目模糊、全无个性,你见过有个性的棋子吗?

       反过来说,挖掘人物形象的文章其实永远更受欢迎,哪怕他的观点和大众习惯的不完全相同。比如说,不管在今何在的笔下,还是马伯庸(祥瑞御免)的笔下,孙悟空都变成一个满腹心事、负担重重的家伙,而唐僧反而保有一种天然的魅力,这和《西游记》的描述并不相同,却被很多人接受并且认同了。

       说了这么多,我基本上把这本书的结论泄了个遍,但我不会去勾“有关键情节”透露那个选项的。因为本书作者在书里同样泄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底,包括凶手和动机!在此表示强烈抗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8 Comsenz Inc.